“日本產品在中國市場不夠先進”——中日讀者點評“日本企業的中國市場戰略面臨兩難窘境”
本站于2009年10月27日刊登了“日本企業的中國市場戰略面臨兩難窘境”一文,受到了讀者的熱切關注,併發來了多達46封的評論,敘述自己對本文
的看法。該文的日文原文“新興國市場戦略のジレンマ”在日本發表後,也收到了不少來自日本技術人員的意見。“在80年代,日本貨是卓越;在90年代,日本
貨是優秀;到了2000年後代,日本貨就是“比較”好了”,“首先,日本品牌已經不是高品質的代名詞。同時,日本產品設計的創新能力比歐美差的太遠了”
——來自中國技術人員的尖銳批評比比皆是。而日本技術人員的議論則都是建立在“技術和品質過剩導致高價而使得產品無法暢銷”的基礎上的。中日兩國技術人員
的不同立場以及迥異的看法,也許會給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
中國讀者不認可日企在中國市場上投放的產品具有先進性
對於文中的基本觀點:日本產品在中國市場銷售不佳是因為技術和品質過剩所導致的高價,中國的技術人員大都不以為然,認為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投放的產
品在技術和品質上並不先進,落後於其在日本以及歐美市場上投放的同類產品,甚至落後於南韓企業在中國市場上投放的產品。
北京的tianwaim讀者更是一連用了5個疑問號來表示他對日本企業產品的不滿:“請問,日本的產品接二連三的在中國出現問題召回,從數位相機、液
晶電視再到汽車都在召回,哪體現出日本產品良好的品質和可靠性?????尤其東芝液晶電視“豎線門”事件以及豐田汽車的Camry剎車事件和Camry的
斷軸事件,影響極其惡劣”;同為北京的讀者tangkai表示“我覺得日本品牌產品的品質在中國實在無法恭維!包括:數位、家電、汽車,這是我自己和一些
朋友們的親身體驗,這當中有日本的知名品牌:索尼、豐田、佳能、夏普等”。
深圳的yowlyork讀者指出“日本品牌在中國投放的產品銷售策略有問題,導致中國人都有這樣一個認識:日本產品在品質上與銷往發達地區的同型號產
品有較大差異,銷售價格卻並不比發達地區的同型號便宜”。上海讀者hanssong認為“在80年代,日本貨是卓越;在90年代,日本貨是優秀;到了
2000年後代,日本貨就是“比較”好了”。杭州讀者pangpapi直接了當地指出:“首先,日本品牌已經不是高品質的代名詞。同時,日本產品設計的創
新能力比歐美差的太遠了”。北京讀者LINXY2004更是表示“問題不在於過剩的品質或者技術,而在於產品自身,例如VCD,還有手機,日本都失敗了,
不是因為技術過剩,而是這種產品更新太快,而日本產品推出太慢,無法滿足市場需要”
日企輸在市場反應太慢和手機業務的全面落敗
深圳的kimlouis
讀者表示“日本企業過於呆板,現在技術更新換代太快,日本企業適應速度偏慢”;深圳的li8508讀者對此表示贊同:“日本企業不是技術過剩、品質過剩,
是不會變通,反應太慢。”同為深圳的讀者trueright進一步補充道:“就拿最近液晶電視來說,日本的產品不僅價格貴,品質,功能,服務都不如它國產
品”。深圳的chen讀者表示“日本品牌太固執,中國消費者明明喜歡液晶,松下非要在國內推電漿。為什麼要和消費者作對,真的以為自己能改變消費者的習慣
嗎?三星的MP3、數位相框調動一切通路賣,索尼偏偏只放在自己的專賣店賣,固執得要命。”
還有許多讀者具體指出導致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表現不佳的原因與日本企業全面落敗中國手機業務不無關係。深圳的chen讀者指出“日本電子產品在中國摔
跟頭其實源自日本廠家的一塊短板--手機。信不信做調查,三星數位相機的用戶大多是女性,而且這些女性大多是三星手機的客戶。這些客戶通過三星手機認識三
星品牌,當他們購買自己不熟悉的產品時(比如電視、相機、印表機),肯定會偏向三星。手機產品是品牌溝通客戶的最好橋樑,更換頻繁、換代成本低,很容易擴
大品牌影響力。偏偏日本廠家在這塊集體缺位(索愛其實算英國貨),波及整個品牌的競爭力。看似日本廠商只是退出一小塊手機市場,其實背後遺失了一大片市
場。夏普是最先醒悟的,在中國賣的手機主打高畫質液晶螢幕,很容易與夏普AQOUS液晶電視產生共鳴。夏普手機用戶買電視時,很可能會更多關注夏普的液晶
電視”,
“手機做不出來,日本電子廠商會越來越被動。印度人認識LG和三星也是通過手機,手機是關乎品牌形象的戰略產品。做手機要以做時裝的心態去做。三星一
年在全球發佈100多款手機,平均兩天一款。當然並不是說機海戰術好,但已日本廠商的現在態度去做肯定不行”(深圳chen讀者)。上海的weicong
讀者對此表示贊同:“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手機企業在中國是完全失敗的,因為其在日本的操作模式決定了其完全脫離了市場,把日本那一套搬過來結果可想而知。在
中國佔有率高的NOKIA在品質上與技術上可以說一點不比日本手機差。”
也有中國讀者認為技術與品質方面日企產品仍然領先
也有讀者認為日本企業在技術與品質上依然是領先的。另外即便是抨擊日本企業投放中國市場的產品品質不高的許多讀者,也仍然認為日本在其本國市場以及歐
美市場投放的產品是高品質的。“從品質角度,本人更認可日系產品。”(江蘇讀者劉偉)“很多電子產品的核心部件還是日本的,這說明什麼?還有一些人人說,
南韓產品超過了日本,我看未必,就說三星的液晶吧,沒有日本的設備以及材料,他們能生產嗎?”(廣州讀者denny_cho)“個人認為不是日本貨在中國
無法發揮,而是兩邊的經濟能力不同,要求高品質又要低成本是很兩難的”(台灣讀者Rico)。
日本讀者更關心價格與成本之間的平衡
相對於中國讀者的壯懷激烈,日本讀者的語言則更加平和,對文章的看法也和中國讀者大相徑庭,所有議論都是建立在“技術和品質過剩導致高價而使得產品無法暢銷”的基礎上的,沒有對此觀點表示疑問。 在日本讀者看來,低價就意味著削減成本,也就意味著壓縮功能。
日本讀者的議論集中在“如何便宜地製造出曾在日本暢銷的產品,並推廣到新興市場國家去”這一問題上。一位筆名為“加油日本”的讀者表示“日本企業已經
明白高性能產品無法被新興市場國家的消費者所接受,所以大都在開發壓縮了功能的低價產品。但是原有的精密設計規則、品保固證工藝以及高性能化平臺,在開發
壓縮了功能的產品時,反而變為了瓶頸”,這一觀點從一個側面也證明由於成本所限,日本企業在面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投放產品時,由於價格的限制,
對產品性能有所壓縮。該讀者還指出日本企業“不應該採用消除部分功能的低價位商品開發手法,而應該從零開始,選擇具有最大受眾的功能來重新確立商品的構
造、設計規則以及品保固證體系。而且開發應該在需求最大的國家進行”。
筆名為天聲的讀者寫道:“日本產品也曾經歷過水準極低、便宜沒好貨的時代。後來日本產品迅速地實現了低價格和高品質,才得以驅逐了歐美產品。而現在則
感受不到日本企業往日的積極性,相反倒是新興市場國家的企業讓人感到充滿成長慾望……我們現在所處的窘境,也許與當年被日本的出口產品打壓得痛苦不堪的歐
美企業一樣,或者應該說這已經是現實了”。(記者:曹暉)
來源:http://big5.nikkeibp.com.cn/news/sino/48959-20091124.html?star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