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讀者反駁“兩難窘境”觀點——作者向日本技術人員介紹中國讀者的評論意見

2009/12/01 00:00

《日本企業的中國市場戰略面臨兩難窘境》在“技術在線!”上刊登之後,收到了40多條評論。對筆者的專欄文章有如此之多的中國讀者作出反應,這還是第一次。而且,其中大多數評論都是批評及反駁筆者的觀點的。本文將介紹其中的一些評論,希望能夠與讀者一道來思考為什麼中國讀者會產生這樣的反應。

  評論中最多的是對“兩難窘境”這種觀點的反感。此處所說的“兩難窘境”,是說日本廠商越是面向日本市場製造高質高價的產品,其面向中國市場製造低質低 價產品的“能力”就越弱。對此,中國的讀者認為存在“日本市場=高品質”VS“中國市場=低品質”的對立關係,並指出這是日本人的傲慢。例如,我們收到了 這樣的評論。

  ■這是過分自信的一種說法而已,問題不在於過剩的品質或者技術,而在於產品自身,例如VCD,還有手機,日本都失敗了,不是因為技術過剩,而是這種產品更新太快,而日本產品推出太慢,無法滿足市場需要。

  ■大意:日本做得是好貨,好貨遲早會得到消費者青睞,我的感想:不正視消費者的差異,一味相信在日本成功,其他地方也會成功,遲早會跌大跤。(實際上手機市場就是這樣……)

  ■我不客氣的說、本篇文章的作者完全是不了解中國市場的人、卻在信口開河、自以為是!!!看看這個記者的這句話“而目前在中國市場上,日本產品良好的 品質和可靠性還未得到充分的認知與理解”。不客氣的說,我都笑出聲了,請問,日本的產品接二連三的在中國出現問題召回,從數位相機、液晶電視再到汽車都在 召回,哪體現出日本產品良好的品質和可靠性?????(中略)我個人認為,本文作者完全是個不了解中國市場的人,他就是一個來自發達國家的記者在以傲慢的 眼光看待問題、總是以為自己的產品技術先進、而別人無法適應!不要忘記了,還有歐美和南韓的廠商在中國同日本廠商競爭,請本文的作者去調查調查(後略)。

  ■我不客氣的說、本篇文章的作者完全是不了解中國市場的人!!看他的言論如“為日本市場開發的技術和產品在新興市場國家賣不出去,特別是在中 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在中國市場上以手機和液晶電視為例子,來自於南韓三星的產品給中國消費者的印象才是真正的高技術,請問,眾多日本電子公司在中 國銷售的手機和液晶電視在技術上哪個地方有高於三星的技術????(中略)何談高技術!!更別說電冰箱、洗衣機等其他的日本產品了,現在日本的電子產品給 中國消費者的印象就是價格高、技術卻不如歐洲的西門子和南韓三星、品質也一般!!!


  讀了這些評論筆者想到的是,中國消費者如果從日本廠商身上感受到哪怕是一絲有意降低面向中國市場產品品質的態度的話,就會在感情上加以拒絕。的確,與 面向日本市場的產品相比,降低面向中國市場的產品品質這種觀點的背後,存在著以日本為中心或者以日本為標準的觀念。由此看來重要的是,日本企業應該從零 (Zero Base)開始考慮面向中國市場的產品所應有的品質。也許這樣做了的話,即便面向日本及面向中國的產品在品質及價格上存在差異,只要是符合各自市場需求 的,那麼中國消費者在接受這個事實起來可能更自然。

  從產品領域來看,有關手機的評論較多。令筆者感興趣的是這樣一種批評: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的廠商將手機的品牌構築策略擴展到了其他產品上,而日本廠商恰恰就失敗在這一點上。下面介紹一條代表性的評論。

  ■日本電子產品在中國摔跟頭其實源自日本廠家的一塊短板--手機。信不 信做調查,三星數位相機的用戶大多是女性,而且這些女性大多是三星手機的客戶。這些客戶通過三星手機認識三星品牌,當他們購買自己不熟悉的產品時(比如電 視、相機、印表機),肯定會偏向三星。手機產品是品牌溝通客戶的最好橋樑,更換頻繁、換代成本低,很容易擴大品牌影響力。偏偏日本廠家在這塊集體缺位(索 愛其實算英國貨),波及整個品牌的競爭力。看似日本廠商只是退出一小塊手機市場,其實背後遺失了一大片市場。夏普是最先醒悟的,在中國賣的手機主打高畫質 液晶螢幕,很容易與夏普AQOUS液晶電視產生共鳴。明天夏普手機用戶買電視時,很可能會更多關注夏普的液晶電視。(後略)

  本文刊登後剛開始的時候,收到的批評評論相對,但隨著時間推移,開始出現了一些針對批評的反批評,感覺像是讀者之間展開了一場辯論。反批評的代表性評論如下。

  ■哈哈~~有點道理。中國的廠家只追求短期的利益,沒有一個長遠的“持 續性創新”目標,這是目前最嚴重的現象,導致短期可能效果很好,但是長遠來看,缺少核心的技術,還是被人牽著走。還有,我看評論的人很多是工程師或者技術 相關的吧,很多都是“口號”青年,唉……如果是我們國家的所有搞技術的都是這種“憤怒青年口號青年”,真的沒希望拉~~不能承認人家的長處嗎?很多電子產 品的核心部件還是日本的,這說明什麼?還有一些人說,南韓產品超過了日本,我看未必,就說三星的液晶吧,沒有日本的設備以及材料,他們能生產嗎?

  ■(前略)如果某些以偏蓋全,思想偏激,心靈醜陋的中國人硬要給日本人扣帽子的話,那就是說日本人固執,不會變通等等,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固執”和 “不會變通”才造就了日本科技電子電氣產業全世界稱道,並且擁有頂尖核心技術,同時日本的產品非常的重視質感,更重視產品的誠意,真正懂得品鑒產品,懂得 品質的人無不陶醉在日本金一般的技術和誠意上。

  如上所述,如何看待日本產品“品質”的評論佔了大多數,但也有冷靜分析“破壞性創新”的本質以及日本企業所處立場的評論。

  ■所謂破壞性創新不是“低成本化技術”“小型化技術”,而是有別於先前技術並能夠與S曲線接軌,換句話說,真正破壞性創新最終是可以取代舊有市場,而 不是僅抓某部份市場。個人認為不是日本貨在中國無法發揮,而是兩邊的經濟能力不同,要求高品質卻又要低成本是很兩難的(中略)。經濟差異,因此面對中國或 台灣市場才會有偷料降成本,有些代理商掌控價格,導致偷料後價格也沒降多少,也就是樓下多位讀者反應的問題。日本企業的包袱越來越重,日本經濟似乎也不見 起色,政府要加加油,中國市場在文化和政策因素影響下,的確不易打入,但不打入之後會很辛苦。


  本文的宗旨在於向日本技術人員介紹中國讀者原汁原味的評論,但最後筆者還想到了一點:“創新的兩難窘境”難道不是應該在時間上存在某種“餘料”而不斷 深化嗎?推進“持續性創新”的過程中會出現品質過剩,推進“破壞性創新”的過程中,產品性能會提高到已有客戶都滿意的程度。然而,讀了上述這些評論後,筆 者認為,在新興市場國家市場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創新似乎不只是在時間上,在空間上也驟然陷入了“兩難窘境”。由於“兩難窘境”突如其來,因此,在“持續性 創新”與“破壞性創新”之間便產生了衝突,對於如何解釋這一現象便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意見。

  但是如果換一個觀察的角度,就會發現“創新的兩難窘境”的可怕之處就在於會在不知不覺間被“破壞性創新”所包圍。在這個意義上,或許可以說本文介紹的犀利評論會成為提給日本企業的“警示”。(記者:藤堂 安人,主任編輯委員)

來源:http://big5.nikkeibp.com.cn/news/sino/49063-20091130.html?ref=ML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qa5 的頭像
sqa5

No. 5

smith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