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Android手機簡單易用嗎?
首款使用美國谷歌軟體平臺“Android”的手機“T-Mobile G1”(G1)終於上市。製造廠商為台灣宏達國際電子(HTC)。其拆解報導廣受讀者好評。但只拆解硬體並不能真正地了解G1的全部。重要的是硬體和谷歌軟體平臺之間的協調使用能為用戶帶來多少具有魅力的體驗。
為此,本站與從事設備和服務用戶介面(UI)開發的美國EffectiveUI公司展開合作。為了查明G1向用戶提供的體驗,該公司對G1採用了啟發式評估(Heuristic Evaluation)
方法。該方法是用戶介面專家建立體系檢查對象產品,找出用戶介面方面的問題點。根據眾所週知的易用性原則判斷好壞。以下是EffectiveUI公司的最
終評估報告。評估結果揭示了HTC如何在手機上應用以多種設備的使用為前提開發的軟體平臺。另外,圖片和配圖說明為本站加配。(記者:Phil
Key,《日經電子》)
硬體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往往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拿起G1時,筆者不禁有些失望。首先材質、手感和設計不是很好。輕輕加力一握,許多部分會有變形的感覺。提供柔軟感覺的機身背面的塑膠會使得手機拿在手裏不會打滑,但是沒有光澤的部分讓人感覺廉價。
手機正面。(點擊放大) |
手機背面。(點擊放大) |
手機上有五個標準按鈕和一個兼作按鈕的軌跡球。機身左側有揚聲器和調節來電音量的鎖扣式開關(Locker Switch),右側有攝影鏡頭按鈕。除軌跡球外,憑藉觸覺幾乎感覺不到按鈕的存在。手機側面的按鈕因為高出機身1mm左右,還算可以較為清楚地觸摸到。
G1正面下方有四個按鈕和一個軌跡球。圖中從左到右依次為通話按鈕、返回主畫面按鈕、顯示功能表按鈕、返回上一畫面按鈕、以及關閉電源及結束通話按鈕。軌跡球按下時相當於按鈕的作用。除軌跡球外,幾乎沒有突出在機身表面之外的按鈕,所以憑藉觸覺幾乎感覺不到。(點擊放大) |
手機左側的側面有調節音量的開關。因為高出機身表面1mm左右,手指觸摸時可以感覺出來。(點擊放大) |
要想在豎著拿起機身時打開QWERTY排列的鍵盤就必須左手持機。而先將機身逆時針旋轉90度,再打開鍵盤的方法更加自然。遺憾的是,滑開螢幕時,裝有彈簧的弧形部件會發出令人不舒服的“啪”的一聲。
遵照易用原則做出的評估結果
系統狀態的易認性:優。一經了解即可使用。
對話操作(interaction)模式:考慮到設備的複雜性和各種使用模式,很難總體概括。根據場合,用戶能夠很快熟悉模式,非常方便。但是在一部設備上配置多種模式,會導致用戶就無法馬上掌握主要功能。
用戶介面的映射:觸控螢幕和軌跡球等硬體操作之間的關係直接易懂。不過在特定的情況下,用戶很難了解硬體操作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軟體UI的主要應用已標準化,保持了適度的一致性。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使用手機,UI的變化均在預想範圍之內。
Home畫面,按下MENU按鈕時的顯示畫面。左圖為縱向,右圖為橫向使用時顯示的畫面。畫面下方均以黑白顯示方式顯示具有選擇功能的操作功能表。無論如何放置機身,為了不使用戶產生困惑,顯示保持了一致性。(點擊放大) |
人體工學:從人體工學的觀點來看,用戶也許會對手機的外形和操作產生困惑。與硬體相比,軟體的UI從人體工學的角度進行了設計。
畫面的易認性和一覽性:顯示品質一目了然。黑白顯示的主要UI便於讀取,能夠很快地進行一覽顯示(上圖)。Home畫面和列有應用軟體的
“palette”(下圖)的圖標和文字的默認尺寸略顯難辨,粗看上去很難區別開來。圖標顯示在Home畫面上時,說明文字的背景色為半透明灰色,提高了
文字的易讀性。不過,文字如果更大更粗一些,同時背景色不透明或更暗一些的話會更便於閱讀。如果文字的背景色包圍整個圖標,無論用戶使用何種壁紙,圖標都
會變得更加容易識別。
橫向畫面,彈出應用軟體一覽時的畫面。不同於上圖的以灰色為基調的顯示,多採用彩色、炫目的設計。(點擊放大) |
操作的靈活性、作業效率和訂製性:G1是一款靈活性極高的手機。可進行較高水準的訂製,預計會受到精通技術且喜歡嘗試新產品的消費層(Early adaptor)的青睞。最初G1也是面向這些消費者推出的。
外觀的精美程度:硬體採用清晰、簡潔的設計(第一頁的圖片)。尺寸為標準尺寸,無可挑剔。但畫面精美之餘略顯混亂。G1的UI方面,混用了
風格迥異的兩種顯示方式。既有集中排列的漫畫式彩色圖標(上一張圖片),也有高雅灰色顯示的主要UI應用(上方的兩張圖片)。後者更符合電話的設計風格。
初次使用
G1的開機是本評估非常關注的事情之一。初次開機時需要花費一些時間。開機後,用戶可以輸入已有的Gmail帳號或重新申請帳號(參閱本站報導)。這個操作較簡單,很快就完成了。不過,從帳號的初始化到手機開始工作需要少許的時間。
Home畫面清晰易辨。在螢幕的左右輕觸,可以顯示出默認顯示畫面的另一部分──桌面的剩餘部分。此時可以繼續顯示應用程式的圖標和快捷方式,使用觸
控螢幕可以進行快速切換。不過縱握機身時,誤觸畫面下方的應用程式功能表的標籤會彈出隱藏的功能表(參照第二頁右上方圖片)。
在主畫面上左右移動手指,除此前看到的畫面外,還能拉出隱藏畫面。可以從主畫面的右側拉出上方設有谷歌檢索欄的隱藏畫面。(點擊放大) |
按下畫面下方的“通話按鈕”,顯示通話記錄。(點擊放大) |
撥打電話非常方便。不過,按下機身正面的“通話按鈕(帶有綠色話筒圖標的按鈕)”時,首先顯示的不是撥號畫面,而是通話記錄(右圖)。要想轉為撥號畫面,需按下通話記錄畫面上方的“Dialer”標籤。
要想從畫面顯示消失的待機狀態直接進入撥號畫面,必須遵循一定的步驟(下圖)。首先按下任意按鈕“啟動”G1。然後按下MENU按鈕解除加鎖狀態,出現主畫面。按下“Dialer”圖標切換至撥號畫面。
從G1待機狀態的畫面顯示消失狀態(左圖)到撥號的一系列操作。首先,任意按下一個按鈕,畫面顯示G1處於加鎖狀態(中間圖片)。此時按下“MENU”按鈕解鎖(右圖)。(點擊放大) |
如果解鎖後顯示的畫面是Home畫面,選擇左下方的“Dialer”圖標(左圖)可切換至撥號畫面(右圖)。(點擊放大) |
為了從待機狀態更快地切換至電話撥打狀態,可以滑開螢幕露出鍵盤,按數字鍵進行撥打(下圖)。不過G1的數字鍵規格不同於普通手機過去使用的12個按鍵。就是說,所有順序都與用戶的直覺相異。
作為從待機狀態切換至撥打電話時的快捷方式,可以滑開螢幕露出鍵盤。此時,螢幕顯示撥號畫面。不過這時只能通過和個人電腦一樣的鍵盤輸入數字。(點擊放大) |
電子郵件的確認、錄音電話的播放、以及簡訊的閱讀都非常方便。畫面上方顯示手機使用狀態的狀態欄可以下拉擴展至整個螢幕(下圖),這裡可以顯示全部的主要通信情況。雖然一開始覺得該功能很難,但一經掌握,便可以隨時確認資訊,進而逐漸熟悉G1的操作。
畫面上方有表示手機接收靈敏度等的顯示部分,點擊可下拉打開(左圖),出現顯示通話狀態等的畫面(右圖)。(點擊放大) |
易用性和人體工學
一般來說,儘管在G1上進行同一操作,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在使用手機的所有情況中,各種各樣的操作和輸入方式顯得散亂。單獨的一個操作的話簡單易
懂,但多種方式組合後使初次使用G1的用戶茫然無措。比如,既可以使用觸控螢幕切換畫面或輸入,也可以使用軌跡球移動畫面選擇圖標等。
G1 的操作既可以使用觸控螢幕也可以使用軌跡球。比如通過選擇主畫面的圖標執行應用軟體時,可直接用手指輕觸圖標(左圖),也可以移動軌跡球選擇目的圖標(中 間圖片),按下軌跡球執行操作(右圖)。從畫面的顏色來看,按下軌跡球的狀態相當於通過觸控螢幕選擇圖標的狀態。(點擊放大) |
G1存在的問題是縱握手機時單手使用軌跡球十分不便。正常使用軌跡球時常用拇指進行操作,這種拿法存在手機脫手的危險。(本站注:拿法因人而異,本站記者中就有人認為習慣的話並無不方便之感。)
兩手橫握機身進行操作比較舒適,此時很便於使用觸屏操作。通常,用戶不會因為手機的方向變化而改變輸入方法,常常繼續使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說,G1配備的操作方法暫時全都派不上用場。如此說來,原本是可以不配備這麼多方法的。
另外,G1的基本操作的對話模式相當複雜。其中包括不同應用程式間的相同要素(告知通信狀態的窗口,上頁的下圖)、應用軟體間迥然不同的UI、根據相
同硬體的分擔情況發生變化的功能表(按下“MENU”按鈕,每個應用軟體會顯示不同的功能表)、以及只在關閉狀態下通用的metaphor(桌面畫面
等),這種“大雜燴”的感覺導致了不必要的複雜性和用戶的混亂。用戶未必都能夠了解各個部分在畫面上的反應。
觸屏操作中規中矩。調諧和畫面的觸感尚有改進的餘地。操作的基本模式沿用了過去的直接操作(direct
manipulation),該操作本身沒有問題。不過,瀏覽Web網頁時,在該手機不可或缺的滾動操作中,最好限定或固定移動的方向。以便使用戶清楚
Web網頁當前的狀態。
美國蘋果的“iPhone”在進行Web瀏覽器的滾動操作時,就根據情況進行了限定。比如用戶使用兩個手指在螢幕的對角線方向上放大或縮小畫
面時,不限定滾動的方向。不過,iPhone根據用戶的動作更接近畫面的縱向還是橫向來判斷用戶的意思,進而給動作限定一個方向。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改
進,但大大地改善了易用性。而G1似乎沒有考慮到這一方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