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3G 商業化的當下,政府意志無疑深深嵌入企業行為中,這塊 4000 億規模的蛋糕,運營商、設備商、終端和應用,這些參與者究竟如何來切入,依然沒有遊戲規則。中國移動真的著急了。6 月 16 日,這家巨無霸公司宣佈,為了推動 3G 手機市場,它計畫以每台手機補貼 1000 元的方式,來推廣該公司的國產 3G 技術標準 TD-SCDMA 系統的商業應用。為了達到預期的 1000 萬戶的目標,中移動決定砸下 100 億元來實現它。
讓這家巨無霸公司著急上火的原因是,由于建網速度受限,一年來中移動在 3G 市場戰績平平。據工信部副部長奚國華最近透露,截至 5 月 4 日,全國 TD 用戶只有區區 83 萬。
“TD 用戶量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是整個 TD 產業鏈的脆弱,特別是終端手機發展跟不上,並且存在巨大缺陷,這個短板中移動肯定想趁早補好。” 對于中移動百億元補貼手機終端的政策,電信研究機構芯未來研究所執行總監沈子信對記者分析說。
在 2G 時代,中移動憑藉壟斷資源,自 2002 年以來一枝獨秀。而同時代的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被迫劃江而治,造成元氣大傷。中國聯通積貧積弱,中國鐵通和中國衛通則割據一方吃老本。
到了 3G 時代,這種局面隨著中國電信業的新一輪重組改變,電信業開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2008 年 5 月 23 日,中國聯通的 CDMA 網與 GSM 網被拆分,前者併入中國電信,組建為新電信,后者吸納中國網通成立新聯通,鐵通併入中國移動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則併入中國電信。
自從 1 月 7 日國家發放 3G 牌照后,重組后的新三大運營商中移動、中聯通和中電信的 3G 大戰也正式開打:從宣傳戰到客戶爭奪戰,從 3G 網路建設戰,再到如今的對手機廠商的補貼戰。每個戰場上,三大運營商都激烈廝殺著。
在這個三國版圖上,依然佔據著巨大資金和政策優勢的中移動勢如 “曹魏”,憑藉著 2G 時代保留下來的 4.5 億 GSM 用戶。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 “漢相”。其用戶規模和資產都遠超競爭對手。加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TD-SCDMA 3G 技術標準得到中央政府的保駕護航,中移動在 3G 時代繼續傲視群雄。
而割據一方的中國電信,則儼然一副霸業初成的 “東吳” 景象。它手握 2 億多固網用戶、又成功鯨吞了原聯通的 CDMA 網,這讓它具備了霸氣十足並叫板中移動的實力。不過,儘管中國電信在合適的時間裏拿到了一張合適的移動牌照,成為了一家全業務運營商,未來發展也有一定的空間和機會,但 CDMA 技術在全球其實並不被看好,假如電信不能有效地發揮其 CDMA 2000 的技術優勢,中國電信的 3G 前途無疑將蒙上一絲陰影。
表面上看起來實力最弱的中國聯通,則是在夾縫生存的狀態下圖謀天下的 “劉備”。其固網和移動的用戶量加起來達到了 1 億的規模,其實力相當不可小覷。而且,一旦外部環境和產業鏈的完善程度都佔據優勢的 WCDMA 得到了施展機會,劉備集團就能成功晉升為 “蜀帝”。屆時,兩強一弱的局面將變成中國聯通東征北伐,在 3G 戰場上給移動和電信帶來無窮的挑戰。
“目前還不能說是三足鼎立,只能說是一霸兩雄。聯通也好,電信也好,要想縮短同中移動的距離,還有很多事需要做。” 沈子信說。
“中移動搞 TD,對很多國外設備商是個巨大打擊。” 著名電信專家闞凱力說。在他看來,中國電信業的重組,重塑了整個 3G 時代中國設備商市場的競爭格 局。隨著在 2G 時代的王者中移動已經改弦更張上馬國家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標準 TD 之后,國外設備商在中國電信設備市場的好日子已然結束。
在這點上,國際著名電信設備商愛立信就是個典型例子。
在 2G 時代,愛立信從中移動那裏拿到了很多 WCDMA 試驗網的訂單。本來希望借助中移動在 3G 時代延續 2G 時代的輝煌,繼續擴大市場份額,但愛立信在中國遭遇了去年國內電信業的新一輪重組。這場重組讓中移動揮別 WCDMA,主攻 TD,這讓多年來一直對 TD 研發不緊不慢的愛立信喪失商機。
“在 3G 時代,外資廠商已經不可能再現當年一統江湖的局面了。” 電信諮詢公司 InStat 分析師王濤對記者預測,在中移動 TD 設備市場份額上,未來將是內資 80% 外資 20% 的比例。而在中國電信的 CDMA 2000 設備市場份額上,將是內資 70% 外資 30% 的比例。至于愛立信等國外設備商具備比較優勢的 WCDMA 訂單市場上,國內外設備商已經打成了平手。而且,隨著中國政府扶持國內廠商的政策越發明顯,國內廠商擅長爭奪的商務標環節在整個招標過程中的權重越來越高,國內設備商有望在未來三四年內,將市場份額擴大到 60%。
“愛立信們好比紳士,中興華為們則像一群武士。” 德瑞電信諮詢總經理阮開利認為,中國的 3G 時代,將上演紳士們和武士們對決的場面。在他看來,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北電和摩托羅拉等國外通信設備廠商們,就像一群溫文爾雅的紳士,是全球 2G 時代通信行業的貴族群體,他們佔據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而華為、中興和大唐等國內設備商們,則更像是一群咄咄逼人的中國古代武士。正是他們在過去的 20 年中,讓通信行業逐漸告別了暴利時代。
隨著中國 3G 時代的開啟,這兩大陣營在中國市場上的戰爭,也從小規模的局部性戰役,逐步升級到戰略性戰爭。如今,紳士們和武士們已經開始在中國通信設備市場展開“對決”。
近年來,國際廠商們多半都沒有針對中國的 TD 標準作足夠的研發和投入,準備時間大都遠遠落后于國內廠商。因此,在 3G 時代,中外設備廠商們罕見地幾乎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更重要的是,3G 時代的設備採購,已經不再是 2G 時代對國外產品的盲目崇拜。就在幾年前,國內運營商招標還有過這樣很多歧視性規定:在同等招標條款和情況下,運營商優先考慮外商。甚至以前評標的時候,還分類進行評標,外商一組,國產商一組,連要求的條款都不太一樣。如今,這些歧視已逐步被取消。
因此,在外國豹和本土狼的撕咬中,某種程度上勝負已分。
運營商、設備商、終端和應用,是 3G 產業鏈條的四大環。其中,終端是支撐整個 3G 產業商業化成功的 “腰部”。因此,圈內都在說,終端是決定 3G-特別是國產標準 TD-能否成功商業化和產業化的關鍵。
在 3G 終端裏,3G 手機的重要性,要遠遠高于 3G 上網卡和 3G 上網本等其他終端產品。
2009 年,是中國 3G 手機剛剛上市的一年。除了中興和三星外,其他手機品牌依然專注于 2G 產品的宣傳。
在中關村幾大主要手機賣場。總體感覺手機市場還是 2G 的天下,上市的新款也是在 2G 技術的基礎上出一些新功能新花樣,3G 手機還沒形成氣候,銷售人員也多不瞭解關于 3G 的情況。
這一尷尬場景背后反映的是,國內外手機品牌在 3G 時代站在一條起跑線的現實。甚至在 TD 上,國內手機廠商還處于一定的領跑地位。在 3G 時代,國產品 有了一次超越國外廠商的機會,這讓大家摩拳擦掌,都希望能把握這個機會,而這在 2G 時代是不可想像的。另外,中國政府在 3G 時代已經出臺了政策,要在研發能力和產品品質都得到市場認可的情況下,對民族品牌的國內手機廠商加大採購和扶持力度。
多年來,中國手機市場與西方手機市場的最大不同點是,國內手機市場的定制手機數量嚴重偏少,運營商的話語權普遍不強。但從中國移動試商用國產 TD 標準,以及中國電信大規模採購移動終端的一系列舉措來看,3G 時代的中國手機市場的話語權極有可能由三大運營商主導,這也是國際手機市場發展的固有軌跡。
某種意義上說,3G 時代裏的國內手機廠商的市場格局正在發生裂變。
由于 3G 時代的到來,SP (移動增值服務商) 再次成為資本市場的 “香餑餑”,很多在 2G 時代垂死掙扎的 sP 企業,在新時代得到了解放,獲得很多外來投資,這其中甚至不乏外資的目光。“ 3G 時代很可能將成為 sP 行業復興的一個拐點。” 一位元 sP 行業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3G 時代對于內容的需求將急劇擴大。
在 3G 時代,移動資料業務的本身特性,已經決定了它的內容和應用是業務持續發展的動力。內容提供商提供的服務內容越豐富,手機用戶選擇的空間也就越大,運營商也就能吸引越多的用戶。因此,在 3G 時代的增值業務上,依然將是內容為王的時代。
“全球範圍內移動運營商和固話運營商結合的趨勢正越來越明顯。” 沈子信說。
目前,電信運營商正在向綜合資訊服務提供商轉型,內容作為價值鏈高端的觀念,已越來越被電信運營商認同、重視。表面上看起來,3G 時代內容為王,電信運營商也需要 SP 的支援,兩者將在 3G 時代和諧生存。可新問題又出現了:在經過二次確認、分級管理和 “11 條軍規” 整頓后 SP 行業已經凋零。儘管資本市場表現出了對 SP 行業的興趣,開始進行投資,但這種情況能夠持續多久,投資商們是否還願意在 3G 時代再冒一次險,都是充滿疑問的事情。
正如目前業界普遍擔心的那樣,如果不改變過去 “兔死狗烹” 的管理模式,要想讓資本大規模地投入 SP 業務上,依然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引用自鉅亨網